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
一、关于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截至2002年底,中国有各级各类学校 117万所,其中普通学校67万所,成人学校 50万所;在校学生3.18亿人,教育规模为世界之最。
——2002年,全国有幼儿园11.18万所,在园幼儿2036.02万人。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进展。2002年,全国有小学45.69万所,在校学生12156.71万人,小学净入学率为98.5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02%,全国小学专任教师577.89万人。初中 6.56万所,在校学生6687.43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9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8.3%,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46.77万人。2002年底,全国 90%以上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义务教育普及率位于前列。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2002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3.28万所,在校学生达2908.1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2.8%。 其中普通高中1.54万所,在校生1683.8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共有学校1.59万所,在校生1190.81万人,另有成人高中0.15万所,在校生33.52万人。
——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经过8年多的持续努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的变革,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有597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67所高校,原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367所普通高校中,有近250所划转省级政府管理,实行地方与中央共建的体制,克服了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弊病,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科研实力增强,高校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日益加大。
——中国政府重视扫除“文盲”工作。1949年前的旧中国,人口文盲率高达8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共扫除文盲2.3亿。2001年,全国人口文盲率下降到 6.72%以下,15~50周岁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4.8%以下。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和女童受教育权的保障。1949年,女童入学率只有15%左右,2002年,小学女童的净入学率已达98.53%;男女性别差下降到0.09个百分点,与男童相比大体持平。1951年小学女生仅占在校生 28%,2002年上升为 47.2%,高于世界小学中女生占45.7%的比例;2002年,普通中等学校女生占在校生比例达到 47.23%以上;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女生比例达到44%。
——中国政府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2002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已达1540所,在校生37.45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的残疾儿童在校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68.29%。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成就巨大。2002年,全国已有民族学院(大学)12所。全国各级普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达1991万,专任教师98万,其中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达54.1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 5.99%。
——中国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近20年来,58.2万留学生赴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其中已有16万人学成回国;同时,来华留学生数量也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2002年,来自170个国家的8.6万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
——中国政府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截至2002年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共有6.12万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115.97万人。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不含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133所民办高校),各类注册学生140.35万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学历文凭试点学生31.12万人,自考助学班学生53.05万人。民办普通中学5362所,在校生305.91万人。民办职业中学1085所,在校生47.05万人。民办小学5122所,在校生222.14万人。民办幼儿园4.84万所,在校生400.52万人。
——中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已批准68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截至2002年底,开设了覆盖10大学科门类的140种专业,累计注册学生137.3万人。68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全国设立了2027个校外学习中心(点),试点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以广播电视教育为特征的第二代远程教育向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由66所普通高校与近2000个校外学习中心和遍布全国的电大系统组成的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体系。1994年开始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已形成由国家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共同组成的三层管理结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CEBSat)的高速联结,构建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平台,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网络支撑环境。
——2002年,全国教职工总数达157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39万人。1985年,中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这是中国第一个为专门职业人员设立的节日。同时,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为提高师资水平,中国启动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通过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融通,为教师终身学习和素质的不断提升提供支持和服务,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率地培训教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幅度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二、关于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中国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两部分。教育预算包括事业费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预算。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和计划部门负责提出教育经费预算草案,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教育经费预算确定后,未经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任何部门和个人均无权改变。教育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核拨教育事业费,政府计划部门负责核拨基本建设费。
中国政府把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的4637.66亿元增长18.1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91.40亿元,比上年的3057.01亿元增长14.2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1%,比上年的3.19%增加了0.22个百分点,为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按照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收取学费。与此同时,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中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特殊困难补助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等。这些助学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三、关于2003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
2003年,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2003年9月,中国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西部攻坚、巩固提高和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三大目标和深化改革、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提高。2003年新增实现“两基”的县51个,其中西部地区增加42个。
2003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持。到目前为止,二期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已到位资金30亿元。中国政府还落实资金60亿元用于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3年已拨付20亿元。安排了13.44亿元的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先期启动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
——10000所乡村中小学示范点已全部建成。中国政府用于免费发放教科书的经费从每年2亿元增加到4亿元。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对新疆经济困难的56个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各地也相应增加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积极推动各项对口支援工程的实施。
——高等教育继续快速发展。2003年普通本专科招生约382万人,比上年增加61.7万人,增长19%;200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约26.9万人,比上年增加6.89万人,增长34%。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为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左右。
——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加强。同时,加大了高等教育实施质量工程的力度;加强了对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指导;高教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进一步促进了已合并高校的实质性融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政策体系框架初步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顺利,到今年9月,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70%。
——为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国家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观念,加快调整、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构趋向合理,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依法行政和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治理教育乱收费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同时,为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大力加强教育涉外秩序的整顿。
四、关于200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将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构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
2003年12月30日,新一届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汇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教育工作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对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出了具体部署。实施这两个计划,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将按照会议要求,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认真实施这两个计划。
今后,中国教育将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发展。
——重点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2004年,将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在西部地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让西部的孩子们都能上学,打赢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已经实现“普九”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高水平、高质量“普九 ”。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加大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力度,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集中力量,重点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二期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等,形成全方位促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新格局,使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成为凝聚高层次人才的高地,增强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能力,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出知识和人才贡献。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实施好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两大职业教育工程,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布局结构,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学校的活力,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突破,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急剧增加的需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教育总量的不断增长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努力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服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完善教师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
——继续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完善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统一、开放和规范化建设,建立更加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和指导、服务体系。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制度。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完善绿色通道制度,确保高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健全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助学制度,进一步争取资金,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覆盖面,保障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推向深入。继续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进一步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规范高校收费行为,禁止搭车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加大治理招生、考试等方面的不正之风。
——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相信,在中国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取得新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