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职教中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职教中心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河北省各县兴办的一种新型职业学校。它融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农民中专、卫生学校等原有职业学校类型于一体,集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社会服务为一身;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联办的办学体制,强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办学特点,以此达到理顺农村职教管理体制,优化农村职业学校的资源配置,提高农村职教规模效益的目的。回顾职教中心建设发展的历史,客观分析其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理清下一步发展思路,对带动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职教中心的过去
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工作自1991年起步,1992年全面铺开。到1996年初,河北省138个县市全部建立了职教中心。此举被认为“创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发展职教的新路子”。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对河北乃至全国的农村教育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宣传了职业教育。通过整合县域内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所规模大、规格较高的县级职教中心,改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形象。同时,县(市)主要领导亲自抓职教中心建设,全国各地领导来参观考察,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在各级领导和群众心中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二是在县一级实现了办学体制上的创新和突破。职教中心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育协调、多样一体”的办学体制,突破了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障碍。原来属各个部门的学校融入职教中心,由教育部门统一协调,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三是积累了比较好的职业教育资源。职教中心建设之初强调基础建设,为农村职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当时全省大规模的职教中心建设,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批较好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四是初步探索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如南宫的“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机制和“专业、实业、产业”的办学模式,已经在职教界广为传播并有了新的发展。五是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995年以来,河北138所县级职教中心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80多万人,短期技术培训900多万人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对于任何一项新生事物,大家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关于职教中心的争论从它开始建设的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当时建职教中心靠贷款、招生指标、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二是有没有必要每县建一所,搞“一刀切”。应该说,河北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138所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主要在于政府特殊政策的有力支持。贷款1.4亿元,依靠中专指标和转户口、包分配的政策,吸引了学生,积累了办学资金。这在职教中心建立初期是十分必要的,体现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19世纪60年代美国就是靠划拨土地给各州,由州政府用土地所得来大力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后来这批学院被称为“赠地学院”。但这也有它的负作用。如贷款,本来是政府担保还本,由学校付息,但实际上多数贷款却是学校还本付息,造成了部分职教中心发展后劲不足;又如中专指标,也使部分学校产生了对政府的依赖。九十年代初的大规模职教中心建设,顺应了当时加快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但河北的每个县的情况差别很大,把职教中心建设作为硬性指标,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确有一点长官意志的色彩。1996年底,全省138个县都建起了职教中心,实际上30几所学校只是招了2、3个中专班,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办学功能。后来这些学校多数偏向了普高也是很自然的事。中专班是职业教育,也以就业为导向,但它是包分配的就业导向。如果成了主体,就背离了举办职教中心的初衷。
职教中心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历史局限。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看,职教中心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知之不深、不透,对于在县一级举办综合性、多功能的职教中心准备不足。主要表现是:一些地方,没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单纯抓规模抓建设,忽视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导致活力不足、缺乏吸引力;少数职教中心没有解决好自身的定向定位问题,没有突破普教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职教的办学特点。把主要精力放在办中专班上;多数职教中心面临着专业师资匮乏、仪器设备不足、经费紧缺、负债较重的困难。
二、职教中心的现状
职教中心建成不易, 巩固更难。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成绩就可能变成失误,财富就可能变成包袱。在1997年初召开的河北省职教工作会议上,省政府领导指出,职教中心建成不等于办好。要把职教中心工作重点由建校转到深化改革,抓巩固、抓完善、抓提高上来。具体措施是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此后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抓师资队伍。1998年省教育厅决定,凡学历不达标的职教中心教师,免试参加专升本学习。有4200名教师通过这一途径获得了本科学历。二是抓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沟通。2000年开始,省教育厅批准一批职教中心与高等学校联合试办五年制高职班,目前已经扩大到全省,年招生规模达到3.2万。三是抓对外开放。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唐山农村进行全面实验;引进英国BETC课程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四是抓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全省一百多个职教中心建成了校园网,初步实了教学和管理现代化。五是抓职业学校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结合。自1997年起,河北省教育厅与劳动社会保障厅开始联合进行教师、学生技能大赛,首创技能比赛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通过比赛,目前已有944名教师获高级工证书,557人获中级工证书,2000多名学生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发展受经济状况和教育结构的制约。由于就业形势的紧张和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蓬勃发展,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出现起伏波动。尤其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多年来未能解决的老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新的情况纠结成新的矛盾,职教中心出现了招生难、就业难。同全国一样,1998年以后,河北省职业学校招生出现下滑。从去年开始,职教中心的招生又出现回升。今年招生比去年增长达15%以上。分析原因,一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各方面积极呼吁,促进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提高;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信誉在提高,一批职教中心得到社会认可;三是大学生上学成本高,就业压力大,使老百姓对教育的选择趋于理智;四是面临高中阶段入学高峰,初中毕业生基数增大;五是人才培养立交桥进一步拓宽,对口升学本科比例增加了30%,增强了招生吸引力。
总的看,河北的职教中心规模在发展,水平在提高,只不过比起当初的建设少了一些轰轰烈烈的气氛。客观地说,现在的情况没有一些同志认为的那么糟。但也没有到了乐观的地步。目前,职业教育仍然是各类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上述的招生增长因素还很不稳定,真正步入良性循环还有漫长的艰难历程。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职教中心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将长期存在。主要是一些地方领导包括教育部门的同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出现了滑坡。在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缺乏理智和科学的态度,热衷于上项目,没有把着力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教育的着力点上,只放在了普高教育上,忽视了职业教育;职教中心还没有找到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结合点,没有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一些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向普通中学看齐。此外,管理者和教师的水平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今后发展的思路
首先要坚定办好职教中心的信念。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职业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游离于经济生活之外的局限,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是面向平民的、大众化的教育。据重庆市教科所调查,95%-96%的职业学校学生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河北抽样调查的结果是96%-97%,而且这些孩子99%又回到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第一线,仍然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如果说基础教育是面向人的某个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那么职业教育就是面向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终身的教育。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去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最近又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在这个大背景下,职教中心应该大有可为。
二要进一步探索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律。目前看,生源较好的职教中心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就业导向型,实行定单培养;第二种是就业升学型,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第三种是升学就业型,以升学为主,兼顾就业;第四种是升学型。这些类型虽然都能吸引学生,但就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群众教育需求高移的趋势看,我们倡导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标,但无疑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职教是通过劳动就业来实现与经济结合的。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研究劳动力市场,研究农村的教育需求,并把这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是要面向市场,使职教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特色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当地的劳动力流向相一致,逐步形成有自身优势的特色专业;二是要引入民办机制,增强内部活力。民办机制是灵活的机制和效益的机制,没有这个机制,职教中心不会有大的发展。三是要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化对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坚持培养与培训并重,不拘一格办学。
三要进一步完善职教中心的办学功能。要具备这样五项功能: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功能。面向广大劳动者,兼顾职前、职后教育;产业服务与产业带动的功能,要通过科学实验、生产示范、信息传播等多种途径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二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功能。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提供成才的进会,满足个人求知、谋生、升学、就业的不同需要;三是教育普及与提高的功能。不能只满足于培养学生一两项技能,更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延缓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安定文明的功能。为此,我们必须深化职教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使这些改革的思路落实在课程、教材和考核方法上。只有充分认识并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才能把职教中心办得更好。